红河谷 何故“红”
撇捺
近来,笔者发现,凡是影片片名中含“红”字的,没有不红的道理, 《红高粱》、《红樱桃》、 《红粉》、《桃花满天红》、 《大红灯笼高高挂》 ……似乎中华民族代表大福大利的红色的确沾了很强的喜庆意味,就连新出炉 的《红河谷》也是红彻大江南北。笔者想就《红河谷》迅速窜“红”一探究竟, 以明观众。“气势磅礴,真切感人”一直是媒体评价此片的常用词语,但细品此片, 与其将它归为战争片、爱情片,不如称之为风光片。青藏高原,黄河瀑布,幽 谷深涧,导演为了“气势磅礴”,可谓煞费苦心,不惜登上海拔五、六千米的 高原,以摄制人员身体健康为代价,摄录下了旖旎风光。近来,发现文艺界有 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西藏情结”。这次《红河谷》涉猎了过去从未接触 过的青藏高原,也可体味导演冯小宁的独到眼光,而其收效也是显而易见的。 影片还摄下了晒佛,转法轮,天葬等藏族神秘的风俗,让观众在欣赏影片之余 一览高原风情。
另外,片中诠释了两对男女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其中还有一个金发碧眼 的老外参与,使得影片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可看性。而且影片主题涉及民族大团 结和民族自豪感的社会问题,成为党政方面极力推荐的主旋律影片。再加上媒 体对于拍摄艰难的长篇报道,宁静和美国演员的假戏真唱,给影片做了极好的 广告,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红河谷》的大红大紫可谓情理之中。
当然,影片本身的精雕细琢也是值得肯定之处,近来,因为海外大片的引 进,使观众深悟什么是“大投入,大制作”。而某些国产影片的粗制滥造便显 而易见了。《红河谷》很注意影片的整体风格,包括以打火机为线索,前半段 爱情生活的纯净清新和后半段战争场面的残酷血腥的强烈对比,老藏人牵着小 藏孩对红河谷传说的娓娓道来,再加上原始,空旷的藏乐配合,使其在水量平 庸的国产影片中脱颖而出,使人耳目一新。
到了文章末尾,不免要罗嗦几句,和别人唱唱反调。因为,电影也是一门 遗憾的艺术,《红河谷》亦然。宁静的表演流于肤浅,远失“阳光”中的自然。 老族长对于民族团结主题诠释的牵强附会;片尾照片在山头纷飞让人联想到某 部奥斯卡得奖片中的羽毛;结尾拖遢,总想留下过多的伏笔和象征,结果事与 愿违,显得做作不堪……种种总让人觉得与至善至美还差那么几步,留下一点 失落的感觉。
当然,《红河谷》的成功为萎靡的大陆原创电影带来一丝活力,让人看到 一点希望。作为一个忠实的影迷,还是希望这样一种因“红”而红的现象少一 些,影片本身才是最真实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