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香港电影艺术
良言
香港,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香港是除祖国内地以外的最大 华语(特别是粤语)影片生产基地,每年约生产200部电影,产量仅 次于美国和印度,香港电影中,李小龙的功夫片,成龙的动作片, 李连杰的少林片,在全世界曾风靡一时。香港电影产品水准参差不齐,取材也很繁杂。一般来说,可以分 为文艺片和商业片两大类型。文艺片较注重伤口的思想内涵和美学价 值,也注重商业价值,要求 俗共赏。商业片也称娱乐片,主要追求 商业价值。在香港这个国际性大都会,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 大多数人走进剧院是为了娱乐消遣,缓解心理压力,因而,商业片在 电影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即便是艺术片,动作方式也是商业化的。商 业片的主流是喜剧片和动作片,其中也有一些暴力片、色情片和鬼怪 片。这些影片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流行样式,有各自演变过程。
功夫片是商业片的一大主流,经历了武侠片、功夫片警匪片了个 阶段。70年代,李小龙的中国功夫片《唐山大兄》、《精武门》等塑 造了维护民族尊严的中国英雄形象,一扫中国人“东亚病夫”的耻辱, 打开了华语片进入欧美电影市场之门。80年代初,李连杰主演的 《少林寺》开创了功夫片的新形式,轰动一时。而成龙的《警察故事》, 则是新型动作片──警匪片的代表作。
喜剧片本是文艺片中的一个品种,从50年代初朱石麟的 《误佳期》到70年代初楚原的 《72家房客》,香港喜剧片基本上走的 是社会写实路子。80年代,许冠文两兄弟合拍的《鬼马双星》开创了 喜剧片的新路。由于喜剧片贴近市民生活,娱乐性很强,有较多票房 收入,它逐渐与功夫片分庭抗礼。80年代后,出现了以成龙、洪金宝 为代表的功夫喜剧片,其特点是把拳却特技等噱头合为一体。90年代, 以周星驰“无厘头”形象为招牌的、纯粹以娱乐为目的电影,在香港 也很有市场。
由于香港浓厚的商业文化环境,一方面一些电影过于迎合小市民 口味,另一方面当地的电影公司积极进军国际市场,如成龙的《红番区》 在美国1600多家电影院成功上映,创下较高票房收入,继李小龙之后, 再一次展示了香港片的魅力。还有一些香港导演如王晶、吴宇森等被 聘到好莱坞执导影片,他们将香港动作片精华融入好莱坞巨片之中, 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些都展示了香港电影的发展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