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的造景造境(Scenic Writing)美學手法(註釋) | 中文電影資料庫
Chinese Movie Database 
最新出品


 
電影專題 :: 陳煒智電影觀感 :: 李翰祥的造景造境美學手法

Iron Man
PlayStation3
加入關系網
擴展關系,免費加入
SensAsian 感性
中日韩馬來印度音樂電影

李翰祥的造景造境美學手法

陳煒智 (Edwin W. Chen)
Edwin@dianying.com

注釋:

  1. 林年同:〈中國電影的藝術形式與美學思想〉,《中國電影美學》, 台北:允晨文化,1991,頁8-17。
    林年同認為,一九四九年之後的中國電影,在民族藝術形式的傳統 探索方面,有兩個繼承的源頭—「一個是中國電影美學傳統的繼承,一 個是中國古典美學傳統的繼承」。李氏初入行即開始於業界師法前輩; 製片人張善鯤、導演岳楓、陶秦、嚴俊,以及邵氏公司本身等,都與上 海時期的中國影業有密切關係,故云李氏繼承此電影美學傳統。李氏出 身北平國立藝專,對民俗藝術文學涉獵廣博,與胡金銓等人於「中國古 典美學傳統」浸淫之深,更為影壇同輩之佼佼者。

  2. 早期中國電影受限於設備及技術,故大量使用長時間的中遠景鏡頭, 避免花俏破碎的鏡頭運動。在長時間的中景和遠景鏡頭中,角色可被安 排在較週到的空間環境裡,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人與其他事 物之間能順利聯繫結合。中景、遠景又能將戲劇元素放入同一時空, 便於衝突集中,又便於衝突激化,由是,「相連」與「相對」的組構意 義遂成為古典中國電影的美學基礎。而由鏡頭運動、場面調度的風格歸 納成的「單鏡頭美學」則成為辨認古典中國電影最重要的美學指標。李 氏作品既存在長鏡頭,亦常使用中遠景鏡頭,但他卻更進一步運用推軌、 升降鏡頭使原本定靜的長鏡頭不斷游移,不斷介紹一個又一個的中遠景 ,一組又一組的蒙太奇,突破了早期影片的舞台式幻象,賦予作品豐富 的電影感。

  3. 語出台灣影人但漢章的李氏專訪。但漢章於一九七○年前後專訪當時 台灣公認的四位導演,即當時正合作攝製《喜怒哀樂》的白景瑞、胡金 銓、李行、李翰祥(Li Hang Hsiang);訪談載於〈等待大師〉一文, 收入《作家電影面面觀》書中。

  4. 《梁山伯與祝英台》,一九六三年香港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出品,由李 翰祥任總導演,胡金銓任分組導演(未掛名),宋存壽、高立、朱牧等 人分任編劇、助導。影片脫胎自民間傳奇及大陸一九五三年攝製的越劇 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本片當時於台灣地區創下空前的賣座紀錄, 轟動盛況令媒體戲稱台北為「狂人城」。「十八相送」為梁祝故事中相 當重要的一段長戲:祝離校返鄉時,梁送祝下山十八里路,祝頻頻藉景 暗示自身情意,梁卻未察。李氏於片中安排十三個以上的場景刻畫梁祝 一行沿途對景吟詩之雅趣,為人所熟知者包括〈樵夫為誰忙〉、 〈鴛鴦戲水〉、〈獨木橋〉、〈呆頭鵝〉、〈拜觀音〉、〈大笨牛〉、 〈長亭送別〉等。

  5. 中國園林藝術最重要的美學技巧,借取園外之景,以陪襯、擴大、豐 富園內景致,使園內園外景色聯成一體之造園手法。

  6. 「窗漏格」指導演運用窗框、欄杆等遮避物置於前景,使畫面結構因 此被裁切成許多單元,搭配所謂「單鏡頭—蒙太奇」的美學手法,劇中 人物、情境之張力透過這種構圖完成鋪陳與敘事。因此類景觀為中國特 有建築設計,「窗漏格」的構圖因此於中國電影以外的作品中並不常見。

  7. 「戲曲電影」多以紀錄一齣完整戲曲劇目,或者著名演員的表演片斷 為主要目的,只在原劇基礎上進行一定的電影化處理,重在紀錄。在美 工及其他藝術層次的處理則儘量保持原劇的風格與特點,以滿足觀眾對 傳統戲曲的欣賞習慣。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友情鏈接 英華園 英語論壇 桃花坞 Play With Words 廣告鏈接 租碟指南 加入關繫網 YesAsia Play-Asia SensAsian
資料庫統計 | 網站更新 | 電影網誌 | 關於本站 | 私隱條款
中文電影資料庫‧作者保留所有版權
Copyright (C) 1996-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by the Chinese Movie Database, and/or their respective ow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