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Revisioning the Chinese Impression: The Scenic Writing of Li Hang Hsiang
踏涉光影的巍峨园林——李翰祥的造景造境(Scenic Writing)美学手法
一、总论
李翰祥(1926-1996),港台五○、六○年代最重要的电影导演,
七○年代初期曾被台湾影人但汉章列为「等待大师」级的创作者。李
氏继承中国电影民族艺术形式中的二大精神-「古典美学传统」以及
「电影美学传统」(注释1),作品呈现出的丰沛「中国感」使其成为
一九四九年政局变动後,延续中国电影创作意识与创作正统的重要指标。
中国电影美学传统建立於三○年代的上海。当时的电影创作者吸收
外来电影思想,独立发展出适合国人欣赏习惯、思考方式的表现手法
(香港学者林年同称之为「单镜头-蒙太奇美学」电影美学传统)(注
释2),整个美学传统延续至五○、六○年代,缔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另
一个黄金时期。在这种制片环境里,李翰祥以好莱坞式的片厂制度将上
海时代制片手法精致化,并利用源自中国古典美学的表现方式,以考究
的服装布景、镜位安排具体经营出一个金碧辉煌的幻想中国,呈现出丰
富自足,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观世界」。
本文主要关注焦点在解析李翰祥「造景造境」的表现手法。李氏两
大创作源头-古典美学、电影传统的重要交集在於创作者对於中国古典
文学、美术作品的联想与应用。笔者以此为核心,由宏观的角度探究李
氏作品集体呈现出的古典中国大观,并详细分析李翰祥以片厂内搭景酝
酿作品中「古典气韵」的美学技巧,以及李氏连结角色与事件之情境经
营,深究李氏营造出古典中国之外在形象、深层印象。
二、丰富自足的大观景象(Grand Spectacle)
三、画韵的布局、诗情的联想
四、电影语言与说唱曲艺式的细节描写
五、浓厚的人文色彩
六、从浮面形象到深层印象
注释、参考影片及书目
|